前天一口气看了两部电影掌心策略。
《无名之辈:否极泰来》和《恶意》。
个人观感,《否极泰来》比《恶意》要好些。
有意思的是,它们都有悬疑,玩反转,《否极泰来》相信观众的理性,《恶意》则认为媒体可以操纵网民情绪。
如果喜欢喜剧,推荐一下《否极泰来》,如果喜欢悬疑犯罪,那就看《恶意》。
当然,它们并没有好到不看可惜的地步。
下面是我对两部电影的观感。
先说《否极泰来》。
大规模点映,7月5日公映,到7月9日,票房不到5000万,AI预测票房7000万。
《否极泰来》票房不及预期,本来就冷清的暑期档,再一次雪上加霜。
饶晓志想将《无名之辈》变成ip,在《否极泰来》中延续原先的CP,可惜,《否极泰来》的定位是模糊的。
看完电影,我一直在思考:它是给男性观众拍的,还是给女性观众拍的?
乍一看,这是拍给女性观众的。《否极泰来》就出了一支“隐性渣男七宗罪”的预告片。
我在没有看电影之前,还以为这是一部手撕渣男的爽片。
看完电影,我才知道,《否极泰来》是一部颂扬男性气质的电影。
陈三金是整部电影的叙事核心。
他身上有各种不着调的男性气质掌心策略,成为《再见渣男》节目中的笑料。
影片对男性气质的理解就是“硬气”,任素汐饰演的导演,恨铁不成钢地问陈三金,“你到死能不能硬气一回。”
在电影的语境中,硬气的反面是软饭硬吃、爱画大饼、胆小怕事、自私自利、沾花惹草、见钱眼开、无能狂怒。
《否极泰来》的叙事主线就是一个缺少男子气概的人,终于硬气一回,拿起枪支,见人杀人,见佛杀佛。
其实,这种男性气质的书写,是跟这个时代,并不契合当代女性对理想男友的想象。
比如,探探就发布一份《新女性择偶标准》,提到最受女性欢迎的男性特质是“有责任感,尊重女性,上进”。
“责任感、尊重女性、上进”,成为女性最容易产生好感的男性品德,在对男性日常魅力的投票中,懂我、事事有交待、会做饭成为最加分的男性特质TOP3,爱整洁和幽默紧随其后。而女性最反感的男性特质则为说谎、花心、爱吹牛。
可以说,当代女性倾向于寻找具有情感共鸣、尊重女性、有责任感和独立人格的伴侣。
影片中的陈三金,拿起枪支完成自我成长,走的是传统硬汉形象的路子,在责任感,尊重女性方面并没有明显的表达。
当下的女性观众无法像薛芳梅一样,对陈三金动心。
灯塔数据显示,《否极泰来》的女性观众占比61%,这个比例相当高,却没能让《否极泰来》逆跌,可见这部分观众对电影并不满意。
陈三金用枪支证明自己,能搞懂《再见渣男》的观众,却并不能感动《否极泰来》的女性观众。影片对男性特质的呈现是过时的。
饶晓志想要吃女性观众红利,然而,却并不懂得如何呈现一个有魅力的男性形象。
因此,《否极泰来》并不能像《无名之辈》,通过口碑酝酿,打逆风局,成大黑马。
接下来说说《恶意》。
陈思诚似乎和暑期档八字不合。
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和《解密》表现都不如预期。《消失的她》确实是爆款——陈思诚作品中唯一一部在暑期档大卖的作品。
《恶意》具有陈思诚悬疑犯罪电影中的所有元素掌心策略,没有大卖,也是让人意外。
恕我直言,我不觉得《恶意》在探讨人性的复杂和社会问题。
正如牛肉面可以没牛肉,老婆饼里没老婆,你非要说《恶意》探讨人性的复杂和社会问题,我也能接受。
《恶意》对反转的设定,建立在如果女性抽烟喝酒泡吧有夜生活,那她就不是好女孩的刻板印象之上。
在片中,李悦和尤茜都有喝酒的私生活细节被网友放大,并且成为她们是恶女的主要证据。
影片的时代背景是2019年,metoo运动的风也吹到我们国家,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,用喝酒买醉抽烟这些细节来夯实恶女形象,叶攀很容易被视为第二个咪蒙,被喷出筛子的。
而且,我也不是很理解,夜话明显是个图文为主,以公众号为传播核心的自媒体,展现网友对话题的介入,又是通过微博呈现。
这多少有些货不对板的错位。
2019年,短视频代表抖音已经攻城略地,以公众号为代表的图文,已经不具备强大的造势能力了。
我无法进入《恶意》的剧情,主要有两点原因。
其一,警方对死者遗物的挖掘程度不够。
影片开头,静静坠楼时,有个胳膊涂鸦的特写。警方第一时间赶到现场,看到静静的尸体,难道不应该关注涂鸦的线索。我的第一反应是,这里应该就是静静和李悦关系亲密的证明。
警察只是询问坠楼处的摄像头为何出现问题,不从死者的遗物中找线索,这就很降智。
刑侦懂得,是他杀还是自杀,死者的坠落地点和墙壁的距离可以作为判断依据之一。
影片为了达到煽情的效果,故意让静静将遗言视频放在李悦的相机里——这都19年了,李悦还用早就过气的卡片机。退一步讲,我可以将这解释为李悦怀旧。静静在遗言中说自己自杀,是忍受不了继续治疗的痛苦,而不是对女儿身份的逃离。
既然母女关系和谐,将遗言留在母亲不容易发现的地方,我咋更觉得这像是报复母亲呢。
黄轩饰演的刑侦队长,更像是没有办案经验的愣头青。通过意外对话,才发现对面工地塔吊有摄像头,从而推动故事。
好作品出现的意外,是情理之内,意料之外。《恶意》的意外是只有意外,缺少情理。
其二,叶攀的塑造是失败的。
叶攀是公众号夜话的主编 ,对信息的采集,却始终冲在第一线。公众号的主编,采用类似纸媒时期记者那样深入一线、扎实调查的方式。这就像李悦在2019年用卡片机一样,让人觉得错位。
叶攀和晨晨之间的爱恨情仇,表现得很突兀。
叶攀为了救尤茜,暗示晨晨,将自己作为转移注意力的新热点,牺牲自己的职业生涯,暗示晨晨曝光她是杀人记者。
电影给出的心理动机是,叶攀对陈福军的死有愧,因此她不希望尤茜成为第二个陈福军。
这个理由能让叶攀为何要做出如此极端的选择?
我无法认同。
因为陈福军是跑到马路上威胁叶攀撤稿,叶攀好言相劝,说让他来到安全地带好好商议,突然来一辆车撞死了陈福军。
叶攀本人也因此流产,她本人并不是杀死陈福军的凶手。
况且,叶攀用自己的职业生涯救尤茜,并不是救尤茜的最优解。
哪怕叶攀的黑点再多,尤茜看到吸氧管掉落,犹豫要不要救女儿,这个事实并不会因为叶攀的过去而改变。
这就注定,尤茜社死成为事实。
叶攀作为一个新闻人,应该有现代新闻人的敏锐和理性,但她却选择了一种自我牺牲的极端做法,这本身就和她的职业身份不符。
叶攀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利用自己的职业身份,和能调动的资源,给尤茜一个清白,给事实一个真相,而不是让自己成为新的网暴对象。
我说《恶意》没有探讨人性的复杂,就因为作为影片的主角,电影并没展示叶攀内心的深层动机和她的心理转折,而她的杀身成仁,也显得更加牵强和不符合逻辑。
电影结尾处,叶攀说“恶意变成热度,热度变成流量,流量就是钱,我们不能把世界让给自己讨厌的人。”
然而,叶攀没有任何能力改变舆论环境,她自己却退圈了。
我觉得《恶意》未必是要冒犯女性,更像是在冒犯大众,在电影看来,大众会那么轻易地被媒体操纵。
东兴资本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